奶浆果别名:牛奶子、大山枇杷、大斑鸠食子、山枇杷、天枇杷、野枇杷、金樱子。 奶浆果的功效与作用:《四川常用中草药》:补血,下乳。治脾胃虚弱,缺乳。 用法用量:内服:炖肉吃,1~2两(鲜品0.5~1斤)。

奶浆果来源
奶浆果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中海拔的山谷、水边、林区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奶浆果功效与作用
《四川常用中草药》:补血,下乳。治脾胃虚弱,缺乳。
奶浆果用法用量
内服:炖肉吃,1~2两(鲜品0.5~1斤)。
奶浆果性味
奶浆果药物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15米(灌木高2~6米)。树皮红褐或灰褐色;小枝光滑,或具锈色硬毛;嫩枝有白色乳汁。单叶互生;具柄,红色;叶片形状变化较大,披针形、长圆形、倒卵形或琴形等,长6~20厘米,宽3~8厘米,先端长渐尖至长尾尖,全缘,偶3裂,两面粗糙,有时疏生短刚毛;叶脉紫色,有基生三出脉。隐头花序腋生,无梗,球形,径6~8毫米;花极小,生花托内,花被片5,雄花有3雄蕊。隐花果球形或卵形,红色,光滑,顶端凸起,紫色或紫黑色。
奶浆果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榕果近球形,直径约 lcm,顶端有圆形突起,表面淡棕色至深棕色。剖开后花序托肉质,内壁上着生多数瘦果,包藏于花被内。瘦果细小,近卵形,稍压扁,长约3mm,先端尖而略弯,基部圆钝,表面黄棕色,光滑。气微,味微甜。
奶浆果相关论述
《四川常用中草药》:补血,下乳。治脾胃虚弱,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