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一药 > 中药大全 > 正文

红花

[Hónɡ Huā]

红花别名: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 红花的功效与作用: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治经闭,症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①《唐本草》:治口噤不语,血结,产后诸疾。②《开宝本草》: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③《本草蒙筌》:喉痹噎塞不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入散剂或浸酒,鲜者捣汁。外用:研末撒。

红花图片

红花英文

Safflower

红花来源

为菊科植物红花的花。5~6月当花瓣由黄变红时采摘管状花,晒干、阴干或烘干。

红花产地分布

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浙江、贵州、四川、西藏等地广泛栽培。

红花功效与作用

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治经闭,症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

①《唐本草》:治口噤不语,血结,产后诸疾。

②《开宝本草》: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

③《本草蒙筌》:喉痹噎塞不通,捣汁咽。

④《纲目》: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

⑤《本草正》:达痘疮血热难出,散斑疹血滞不消。

⑥《本草再新》:利水消肿,安生胎,堕死胎。

红花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入散剂或浸酒,鲜者捣汁。外用:研末撒。

红花性味

味辛、性温

红花归经

归心;肚经

红花药物形态

红花,又名:黄蓝(《博物志》),红蓝(崔豹《古今注》),红花草(《履巉岩本草》),红花菜(《救荒本草》)。

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全体光滑无毛。茎直立,基部木质化,上部多分枝。叶互生,质硬,近于无柄而抱茎;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9厘米,宽1~3.5厘米,基部渐狭,先端尖锐,边缘具刺齿;上部叶逐渐变小,成苞片状,围绕头状花序。花序大,顶生,总苞片多列,外面2~3列呈叶状,披针形,边缘有针刺;内列呈卵形,边缘无刺而呈白色膜质;花托扁平;管状花多数,通常两性,橘红色,先端5裂,裂片线形;雄蕊5,花药聚合;雌蕊1,花柱细长,伸出花药管外面,柱头2裂,裂片短,舌状。瘦果椭圆形或倒卵形,长约5毫米,基部稍歪斜,白色,具4肋。花期6~7月。果期8~9月。

红花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为不带子房的筒状花,长1-2cm。表面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细长,先端5裂,裂片呈狭条形,长5-8mm。雄蕊5,花药聚合成筒状,黄白色。柱头长圆柱形,顶端微分叉。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

以花冠长、色红、鲜艳、质柔软无枝刺者为佳。

显微特征 粉末特征:橙黄色。①分泌细胞呈长管状,常位于导管旁,直径约至66μm,含黄棕色至红棕色分泌物。②花冠裂片顶端表皮细胞外壁突起呈短绒毛状。③柱头及花柱上部表皮细胞分化成圆锥单细胞毛,先端尖或稍钝。④花粉粒深黄色,类圆形、椭圆形或橄榄形,直径约至60μm,具3个萌发孔,外壁有齿状突起。⑤草酸钙方晶直径2-6μm,存在于薄壁细胞中。

红花鉴别方法

理化鉴别 取本品1g,加70%乙醇10ml,浸清。倾取浸出液,于浸出液内悬挂一滤纸条,5min后把滤纸条放入水中,随即取出,滤纸条上部显淡黄色,下部显淡红色。(检查红花甙)

红花栽培技术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干燥气候,耐寒、耐旱、耐盐碱、耐脊薄。发芽最适温度25℃,幼苗能耐-5℃。南方秋播生育期200-250d,北方春播生育期120d。以选向阳、地热高燥、土层深厚、中等肥力、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忌连作,花期忌涝。前作以豆科、禾本科作物为好,可与蔬菜间作。

红花炮制方法

拣净杂质,除去茎叶、蒂头,晒干。

红花毒性

毒性:红花黄色素静脉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2.35±0.14g/kg。红花醇提液静肪红药对小鼠的LD50为5.3g/kg。红花煎剂小鼠1p的MLD约等于1.2g/kg。小鼠iv醇提液LD505.3g(相当生药量)/kg。红花甙小鼠1v的LD50为2.35±0.14g/kg,po的安全剂量>8g/kg。50%红花注射液给兔点眼,对结膜无刺激性;试管内无溶血作用;小鼠ip12.5g/kg,观察2天不致死,也无毒性反应。红花黄色素ip和ig对小鼠72小时的LD50分别为5.49g/kg,5.53g/kg,小鼠死前出现活动增加,行立不稳,呼吸急促,竖尾,随即发生强直惊厥,最后出现呼吸抑制。多数于24小时内死亡。红花黄色素的亚急性毒性观察,家兔1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4只,实验组6只,ig550mg/kg,每天1次,连续10天,实验组3只兔于停药后3天,另3只于停药后20天分别处死,体重、血红蛋白、白细胞总数及血小板计数、脏器重量及组织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影响。红花甙混入饲料中喂养幼龄大鼠,每天摄入量约0.015-1.5g/kg,连续3mo。结果血象和肝、肾功能无明显改变

红花贮藏方法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红花临床应用

①治疗急慢性肌肉劳损

用红花制成5%的注射液,在痛点或循经取穴注射。针头刺入后先行提插,待患者有酸麻胀感后再注入药液,每穴0.5~1毫升,每天或隔天1次,疗程视病情而定。观察132例,经治3~15次后,痊愈51例(37.8%),显效49例(37.1%),好转21例(15.9%),无效11例(8.3%),有效率达90.8%。有的注射5~6次即愈,1年多未见复发。治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有的首次注射后有酸痛加重现象,以后多能逐渐减轻,一般仍继续治疗,不需使用辅助药物。

②治疗砸伤、扭伤所致的皮下充血、肿胀等

取干红花按1%的比例浸入40%的酒精中一周,待红花呈黄白色沉于瓶底后,用纱布过滤。临用时加1倍蒸馏水稀释,以脱脂棉浸湿外敷,用绷带包扎,如果加热则效果更为显著。换药次数视伤处的轻重而增减。治砸伤、扭伤775例,痊愈347例,好转399例,无效29例。较轻病例2~3天即可恢复,较重者敷药后3~5天亦即充血消失,肿胀渐消。另治腱鞘炎59例,痊愈18例,好转39例,无效2例。此外,本品对疖肿初期亦有效,但已化脓者无效。

红花相关论述

1.《唐本草》:治口噤不语,血结,产后诸疾。

2.《开宝本草》: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

3.《本草蒙筌》:喉痹噎塞不通,捣汁咽。

4.《纲目》: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

5.《本草正》:达痘疮血热难出,散斑疹血滞不消。

6.《本草再新》:利水消肿,安生胎,堕死胎。

红花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1.抑制心脏作用:红花煎剂小剂量能使蟾蜍离体心脏及兔在体心脏轻度兴奋,使心跳有力,振幅加大;大剂量则对心脏有抑制作用,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

1.2.对冠脉血流量的实验研究表明:红花水提取物及红花水溶性混合物-红花黄色素有增加冠脉血流量及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而红花乙醇提取物的扩张冠脉及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则不明显或无影响。

红花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

红花出处

《本草图经》

红花药方

1.红蓝花酒方(《金匮要略》),具活血行瘀,利气止痛之功。

2.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养血,活血,逐瘀。

3.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等症。

4.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活血通窍,主治瘀阻头面的头痛头昏,或白癜风,以及妇女干血痨,小儿疳积等。

5.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主治气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6.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

红花治疗疾病

相关中药材

红花苗

《开宝本草》:生捣碎,敷瘀肿。

  • 发布于 2022-02-15 07:00:16
红花鹅掌柴

红花鹅掌柴

宣肺止咳;祛风止痛。主外感咳嗽;风湿痹痛;跌打伤痛

  • 发布于 2022-01-17 18:26:17
红花青藤

红花青藤

祛风止痛;散瘀消肿。主风湿性关节疼痛;跌打肿痛;蛇虫咬伤;小儿麻痹症后遗症

  • 发布于 2022-01-03 15:16:28
红花小独蒜

红花小独蒜

活血调经。主月经不调;经期腹痛

  • 发布于 2022-02-17 18:01:44
红花锦鸡儿

红花锦鸡儿

健脾强胃,活血催乳,利尿通经。治虚损劳热,阴虚喘咳,淋浊白带。

  • 发布于 2022-02-05 19:05:40
红花菜

红花菜

清热解毒。治风痰咳嗽,喉痛,火眼,疔疮,带状疱疹,外伤出血。 ①《贵州民间药物》:清火解毒。治疔疮,喉痛,痔疮。 ②《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祛风消肿。治带状疱疹,疮疖。 ③江西《草药手册》:祛风明目

  • 发布于 2022-02-13 01:16:49
水红花子

水红花子

消瘀破积,健脾利湿。治胁腹症积,水臌,胃疼,食少腹胀,火眼,疮肿,瘰疬。 ①《别录》:主消渴,去热,明目,益气。 ②《滇南本草》:破血,治小儿痞块积聚,消年深坚积,疗妇人石瘕症。 ③《品汇精要》:明眼

  • 发布于 2022-02-03 19:23:28
红花山牵牛

红花山牵牛

平肝阳;清湿热。主胆阳头晕头痛;湿热泄泻;痢疾;外伤感染

  • 发布于 2022-02-23 20:42:54

相关中药知识

藏红花泡酒的功效,藏红花和什么泡酒最好

藏红花泡酒的功效,藏红花和什么泡酒最好

藏红花是一种具有滋养作用的中药,除了常见的煎汤或者泡水喝等方式外,还可以用来泡药酒,藏红花泡酒后,其有效成分可以很好地溶解于酒中,发挥更好地活血化瘀作用。但是藏红花泡酒也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藏红花和什么泡酒最好,下面就来逐一了解。 1、藏红花和什么泡酒最好 藏

  • 发布于 2023-05-07 10:00:26
银耳羹加藏红花味好解疲乏

银耳羹加藏红花味好解疲乏

藏药效奇特,以活血养血闻名。主要功效活血祛瘀,,解郁安神。对很多女性因血瘀导致的、经闭、、产后不净等症,有很好的疗效。遇见好些职场女性,年纪三十上下,神采却不行,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工作和生活压力让她们更容易出现、不安、等问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看起来没什么事情发生,其实,不知不觉

  • 发布于 2022-02-13 18:25:19
藏红花什么情况不能喝,藏红花什么时候喝最好

藏红花什么情况不能喝,藏红花什么时候喝最好

藏红花花丝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很好的保健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许多人更是将其当做每日提神醒脑、美容养颜的必备佳品。但只有合理地使用藏红花才能取得最大的价值,比如说藏红花什么时候喝最好,哪些情况又不能喝呢,这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1、藏红花适合早晨喝 藏红花

  • 发布于 2023-05-07 08:54:18
藏红花喝多了会怎么样,天天喝藏红花泡水好吗

藏红花喝多了会怎么样,天天喝藏红花泡水好吗

虽然藏红花是一种具有保健养生作用的中药材,但在服用过量时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很多人都知道服用藏红花可以取得活血化瘀、养颜调经等好处,但对于藏红花是否能够长期使用,以及究竟怎么使用等问题却不甚清楚,今天就帮大家解答这些问题。 1、天天喝藏红花泡水好吗 对于体质良好的正

  • 发布于 2023-05-15 09:38:36
红花菜药膳

红花菜药膳

别名、,产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有清热、止血、清肺止咳、清肝明目之功效。菜烩青豆 嫩200克,听装青豆150克,25克,鸡油、盐、味精、高汤、水淀粉各适量。将嫩菜洗净,切成段,投入沸水锅中焯水后,捞起用清水漂,沥干水;锅内放入鸡油烧热,下丁、青豆、盐,炒几下,加入高汤烧入味,放入嫩红花菜,再放味精、

  • 发布于 2022-02-13 18:23:01
桑椹红花治闭经

桑椹红花治闭经

【方剂】  桑椹子:25克。 红花:5克。 鸡血藤:20克。 黄酒:适量。 【用法】  加黄酒水煎服。 【功效】  据 《中医杂志》介绍,效果佳,值得推广应用。

  • 发布于 2023-08-18 08:15:49

最新发布中医中药网站

点赞最多

朱良春-国医大师

朱良春,男,生于1917年8月,江苏镇江市人。经验颇丰,名驰南北,蜚声海外。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

倪海厦个人介绍

倪海厦个人资料及简介倪海厦院长1954年生于台北,祖籍浙江瑞安,毕业于东吴大学政治系。曾任美国汉唐中医学院院长与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指导教授。倪海厦医师毕生致力于传承与发扬中医经方,运用网页诊疗日志与文

张学文-首届国医大师

张学文,男,生于1935年10月,陕西汉中人,汉族。出生于中医世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届国医大师、中医急症高手。陕西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务院

林巧稚简介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福建厦门人,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林巧稚

熊继柏-国医大师

熊继柏, 男,1942年出生,湖南石门县人。国医大师,国家级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中医学术顾问。中医临床

郭生白生化汤配方

郭生白出身于中医名医世家,是第四代传人,从事中医临床60余年,通读中医经典著作,极为重视中医辨证论治,功底深厚,医术精湛,临床疗效卓著,颇得世人赞誉。郭老博采众家之长,勤求古训,潜心研究,结合多年临床

石学敏-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

石学敏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显著疗效,相关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创建的针灸科床位600张,日均门诊量2000余人次,治疗病种100余种。在全国建48个临床分中心,培养师承人员30余

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个人资料

王琦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第二届国医大师。王琦个人资料王琦, 是江苏

路志正国医大师

路志正毕生从事风湿病、心肺疾病、中医疑难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另擅长脾胃病、代谢性疾病、风湿病、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疾病、心身疾病、眩晕、不寐、萎缩性胃炎、干燥症、白塞氏病、胸痹、痛风、糖尿病等诊治。路志

陈彤云国医大师

    她应用脏腑辨证理论治疗损美性皮肤病,辨证与辨病结合,倡导中西医结合,继承和创新,改进剂型。完善痤疮病多以“热邪致病”的理论体系;提出黄褐斑“斑皆瘀也,有斑必有瘀,久病必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