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松别名:扫卡木、扫把枝、松毛枝、蛇虫草、鸡儿松、香柴、扫帚子、观音扫。 岗松的功效与作用:去瘀,止痛,利尿,杀虫。治跌打损伤,风湿痛,淋病,疥疮,脚癣。①《广州植物志》:治热病。②《陆川本草》:消肿,止痛,去瘀,杀虫。治跌打昏迷,疥疮,溃疡,蛇咬伤。③《南宁市药物志》:收敛,杀虫,止血,止痛,生肌。用洗疮疡、瘙痒。④《广西中药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两。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岗松英文
岗松来源
岗松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生生低丘及荒山草坡与灌丛中,是酸性土的指示植物。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岗松功效与作用
去瘀,止痛,利尿,杀虫。治跌打损伤,风湿痛,淋病,疥疮,脚癣。
①《广州植物志》:治热病。
②《陆川本草》:消肿,止痛,去瘀,杀虫。治跌打昏迷,疥疮,溃疡,蛇咬伤。
③《南宁市药物志》:收敛,杀虫,止血,止痛,生肌。用洗疮疡、瘙痒。
④《广西中药志》:有通淋利尿作用。治膀胱热,小便不利,阴痒,皮肤热气。煎水洗皮肤烂痒、湿疹;叶,捣敷,治蜈蚣伤;枝叶,蒸油,治疮癞等。
岗松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8~1两。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岗松性味

岗松药物形态
矮小灌木,稀为小乔木,高可达1~2米。多分枝,秃净。单叶,对生,直立或扩展;叶片线状锥形,长5~10毫米,宽0.3~0.5毫米,先端尖,上面有槽,下面隆起,有透明腺点。花小,白色,单生于叶腋,基部有小苞2片,具短柄;花梗长1~1.5毫米;萼管钟形,5裂,长约1毫米,膜质,宿存;花瓣5,圆形,长约1毫米;雄蕊10,稀8,比花瓣短;子房3室,每室有数胚珠。蒴果长约1毫米,于上部开裂。种子有角。花期7~8月。
岗松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口为附有少量短嫩枝的叶。嫩枝长5-10mm,具对生叶。叶线形或线状锥形,全体黄绿色,无毛,长5-10mm,宽不及1mm,全缘,先端尖,基部渐狭,叶面有槽,背面凸起,侧脉不明显,具透时的油点,无柄或具短柄。气微香,味苦、涩。
以气香、色绿者为佳。
岗松鉴别方法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1g,粉碎,加已醚5ml,冷浸30min,滤过。取滤液点样。以β-蒎烯为对照。点于硅胶H葩上,以石油醚(60-90℃)-已酸已酯(5:1)为展开剂,展距10cm。用2%高锰酸钾深液显色,样品与对照品色谱在相对应的位置处显黄色斑点。
岗松栽培技术
生于低丘及荒山草坡与灌丛中,是酸性土的指示植物。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的环境,稍耐旱、耐寒。生长适温25-30℃。一般土壤均能种植。低洼积水地不宜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季直播,按行株距40cm×cm开穴,每穴播8-10粒种子,覆盖细土2cm浇不。变可育苗移栽,将种子均匀地撒于苗床上,覆盖细土2cm,浇水。当苗高10-15cm时,选阴雨天气按行株距直播移栽,每穴栽4株。
田间管理 直播幼苗高约4-5cm时间苗,每穴留苗4-5株。生长期应每2个月中耕除草1次,追肥每年4次。
岗松相关论述
1.《广州植物志》:治热病。
2.《陆川本草》:消肿,止痛,去瘀,杀虫。治跌打昏迷,疥疮,溃疡,蛇咬伤。
3.《南宁市药物志》:收敛,杀虫,止血,止痛,生肌。用洗疮疡、瘙痒。
4.《广西中药志》:有通淋利尿作用。治膀胱热,小便不利,阴痒,皮肤热气。煎水洗皮肤烂痒、湿疹;叶,捣敷,治蜈蚣伤,枝叶,蒸油,治疮癞等。
岗松出处
岗松药方
①治跌打暗伤瘀血:岗松叶六钱。捣烂冲开水绞汁,过滤,加白糖四两顿服。(《陆川本草》)
②治心脏病:鲜岗松根、茶树根、猕猴桃根各二两,猪心一个。共炖服。
③治风湿筋骨痛、胃痛腹胀、腹泻:岗松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④治脚癣、皮肤瘙痒:岗松全草煎水熏洗。
⑤治蜈蚣、蝎子、黄蜂螫伤:鲜岗松适量。捣烂外敷。
⑥治肝硬化:岗松、地耳草、娃儿藤、葫芦茶各三钱。水煎服,每日一剂。(②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