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木别名:山熊胆、熊胆树、药乌檀、黄胆木、黄心木、树黄柏。 胆木的功效与作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乳腺炎,肠炎,菌痢,尿路感染,胆囊炎,下肢溃疡,脚癣感染,疖肿脓疡,皮炎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煎水洗。

胆木英文
胆木来源
胆木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高山近顶或半腰荫蔽潮湿地带的杂木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
胆木功效与作用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乳腺炎,肠炎,菌痢,尿路感染,胆囊炎,下肢溃疡,脚癣感染,疖肿脓疡,皮炎湿疹。
胆木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煎水洗。
胆木性味
胆木归经
胆木药物形态
乔木,高可达5米以上。树皮外面灰黄色,内皮与木质部剥后由浅黄色逐渐变为棕黄色,味极苦;枝条有白色皮孔。叶对生,长圆形,近革质,长8~l4厘米,宽4~7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侧脉8对,两面都明显,叶柄长2~3厘米;托叶大,卵圆形,早落。花白色,密集成一顶生的圆头状花序,有叶状苞片;萼管连成肉质体,花5数;子房下位。果肉质,球形。种子无翅。花期8~9月。
胆木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多劈成不规则的片、块、浅黄色或棕黄色,有的带坡部,外皮棕黄色,粗糙,较疏松,易肃离。横切面皮部棕褐色,木部黄色或棕黄色。质坚硬,气微味苦。以色鲜黄、味苦者为佳。
显微鉴别 木材部分横切面:全组织由导管、木纤维、木薄壁细胞组成,射线较密,放射状。导管多单个散在,少数二三成群,直径40-220μm。射线细胞1-2列,长方形,木化,具纹孔。外层木纤维少数,成群散在,壁较薄,微木化;内层纤维密集,壁厚腔小,强木化。木薄壁细胞为外层的基本组织,内层的纤维群中亦有少数,壁木化,具纹孔。切向切面:导管节长短不一,具缘纹孔。射线高度为十数层至几十层细胞,长方形或类方形。木薄壁细胞长方形,壁呈念青年人状增厚。木纤维密集,纵向延长。
胆木鉴别方法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5g,加60%乙醇50ml,回流30min,滤过。供作下列试以验。①取滤液2ml,加少量锌粉和浓盐酸,约5min后滤液呈黄绿色。(检查黄酮类)②取滤液2ml,加1%三氯化铝乙醇2ml,滤液即显金黄色。(检查黄酮类)③取滤液10ml,碱化至ph9,用适量氯仿提取,滤过,挥干氯仿,用稀盐酸溶解残渣,加碘-碘化铋钾试液数滴,即产生棕褐色沉淀。(2)薄层色谱 取本品粗粉适量,用乙醇热提,蒸干,然后用0.5%墁酸处理,除去不溶部分,再蒸干,残渣用甲醇溶解作供试品液,另取胆木碱乙少许,加甲醇溶解,作对照品。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板上,以氯仿甲醇-乙酸乙酯(4:1:0:0.5)展开13cm。用碘蒸气显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斑点。
胆木临床应用
①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将胆木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胆木乙醇提取物3克),每8小时肌注1次,每次2~8毫升,用至体温下降后2~3天。有出血倾向者加用紫珠草(干品)1两,水煎3次分服。观察10例,体温在4~56小时内开始下降,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4.3天,主要症状及体征大部分于用药后1~7天内消失。治程中无明显的副作用,仅部分有轻度腹泻,个别用药后出现高热、畏寒、出汗,类似青霉素的治疗反应。
②治疗多种炎症
每天肌注胆木注射液1毫升(相当于生药1克),或辅以其他对症治疗。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结膜炎、麦粒肿、牙周脓肿、水痘合并感染、中耳炎、烧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手术后预防感染等数百例,大多在2~3天内见效。注射时除局部疼痛外,尚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胆木药理作用
从胆木茎中分离得到的乌椁醛碱和一种生物碱C20H14N2O2(结榴有待进一步确定)经抑菌试验表明均有抑菌作用,其中乌檀醛碱在100μg/ml以上对金色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生物碱C20H14N2O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