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别名:蛎蛤、古贲、左顾牡蛎、牡蛤、蛎房、蚝山、蚝莆、左壳。 牡蛎的功效与作用:平肝潜阳;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主眩晕耳鸣;惊悸失眠;瘰疬瘿瘤;症瘕痞块;自汗盗汗;遗精;崩漏;带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干撒、调敷或作扑粉。

牡蛎英文
牡蛎来源
牡蛎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1.生活于低潮线附近至水深7m左右的江河入海近处,适盐度为10%-25%。杂食性,以细小浮游生物为食。繁殖季节5-9月。
2.栖息于从潮间带至低潮线以下10多米深的泥滩及泥沙质海底,通常在正常海水中生活的个体小;在盐度较低海水中生活的个体大。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为河口及内湾养殖的优良品种。
3.栖息于潮间带的蓄水入及低潮线以下20m左右的岩礁上,适盐度高,繁殖期6-8月。
4.栖息于低潮线以下水深15-30m左右的岩礁上,或泥沙质海底,有时在低潮线下数米处也能见到。适盐度27%-34%,繁殖季节5-9月,当水温在17-19℃时即开始产卵。
资源分布:1.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山东、福建、广东沿海已人工养殖。
2.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为河口及内湾养殖的优良品种。
3.我国分布于北方沿海。
4.我国分布于沿海,但以北方沿海为多。
牡蛎功效与作用
平肝潜阳;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主眩晕耳鸣;惊悸失眠;瘰疬瘿瘤;症瘕痞块;自汗盗汗;遗精;崩漏;带下
牡蛎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干撒、调敷或作扑粉。
牡蛎性味
牡蛎归经
牡蛎药物形态
①近江牡蛎
贝壳2片,坚厚,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左壳附着,较大而厚。右壳(即上壳)略扁平,较左壳(即下壳)小,表面环生极薄而平直的黄褐色或紫褐色鳞片;1~2年的个体,鳞片平、薄、脆,有时呈游离状;2至数年的个体,鳞片平坦,有时在后缘起伏成弱小的水波状;生长多年的个体,鳞片层层相迭,坚厚如石。壳面有灰、青、紫、棕等色彩,内面白色,边缘为灰紫色。韧带紫黑色,闭壳肌痕甚大,淡黄色,大多为卵圆形或肾脏形,位于中部背侧。足退化,无足丝。
生活于江河流人海处。杂食性,以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广东、福建、山东沿海,并有养殖。
②长牡蛎
贝壳大型,坚厚,呈长条形,背腹几乎平行,一般壳长比壳高大3倍。左壳附着。右壳较平如盖,鳞片环生,呈波纹状,排列稀疏,层次甚少.壳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壳内面瓷白色。闭壳肌痕马蹄形,棕黄色,位于壳的后部背侧。左壳凹下,鳞片较右壳粗大。肉质部软,鳃成直条状,不弯至背后角。
我国沿海都分布。为河口及内湾养殖的良种。
③大连湾牡蛎
贝壳大型,中等厚,前后延长,壳顶至后部渐扩张近似三角形。左壳附着。右壳壳表鳞片起伏成水波状,不如近江牡蛎平伏,放射肋不明显。壳面淡黄色;壳内面白色。闭壳肌痕白色或紫色,位于背后方。肉质部延长形,鳃自前方延伸至后方中央,弯曲度小。
分布北方沿海。
牡蛎性状鉴别
长牡蛎:呈长片状,背腹缘几平行,长10~50cm,高4~15cm。右壳较小,鳞片坚厚,层状或层纹状排列。壳外面平坦或具数个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内面瓷白色,壳顶二侧无小齿。左壳凹陷深,鳞片较右壳粗大,壳顶附着面小。质硬,断面层状,洁白。无臭,味微咸。
大连湾牡蛎:呈类三角形,背腹缘呈八字形。右壳外面淡黄色,具疏松的同心鳞片,鳞片起伏成波浪状,内面白色。左壳同心鳞片坚厚,自壳顶部放射肋数个,明显,内面凹下呈盒状,铰合面小。
近江牡蛎: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等。右壳外面稍不平,有灰、紫、棕、黄等色,环生同心鳞片,幼体者鳞片薄而脆,多年生长后鳞片层层相叠,内面白色,边缘有的淡紫色。
牡蛎栽培技术
我国养殖砺已有很悠久的历史,在宋代即有“插竹养蚝”的方法。目前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已大量人工养殖。
笔活习性 牡砺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各海域,从高线至水深10多米的范围内都有,一般固着于浅海物体或海边礁石上,以开闭贝壳运动进行摄食、呼吸。以细小的浮游动物、硅藻和有机碎屑等为主要食料,牡砺多为雌雄异体,体外受精,但是由于环境条件的优劣变化可引起性转换现象,砺产卵其所需的温度随种类而不同,密鳞牡砺、大连湾牡砺的水温约20℃左右,近江牡蛎的水温约30℃左右,繁殖盛期在5-10月间。受精卵发育成幼体,在海水中浮游一个阶段后,遇到适宜环境,即附着变态而成成体。
牡蛎炮制方法
牡蛎贮藏方法
牡蛎临床应用
治疗肺结核盗汗:取牡蛎5钱,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为1天量,早晚分服(可加糖调味),连服数天;汗止后再服2~3天,以巩固疗效。如服数剂后疗效不明显,可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随症加减。共治10例,一般服药2~3剂后盗汗消失;3例初期疗效不显,其中两例经加龙骨、酸枣仁服数剂后亦收到较好效果。治程中未见不良副作用。
牡蛎相关论述
1.张元素: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则渴饮不思,故蛤蛎之类能止渴也。
2.《汤液本草》:牡蛎,入足少阴,咸为软坚之剂,以柴胡引之,故能去胁下之硬;以茶引之,能消结核;以大黄引之,能除股间肿;地黄为之使,能益精收涩、止小便,本肾经之药也。
牡蛎药理作用
有收敛、镇静、解毒、镇痛的作用;牡蛎的酸性提取物在活体中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抑制作用,使感染的鼠死亡率降低。
牡蛎注意事项
本品多服久服,易引起便秘和消化不良。
牡蛎出处
牡蛎药方
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大定风珠《温病条辨》;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一甲煎《温病条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