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慈,男,1927年11月6日生,回族,上海人。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主任医师、室主任。195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后,从事骨伤神经科工作。以临床神经电生理(如肌电图,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及心电图等)验证中医手法、气功及中药等各型颈椎病、腰椎病、脊柱与内脏相关理论等的研究。于1987年10月10日为美国国家电子医学情报研究所接受为会员。1987年英国剑桥出版之“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第7卷第890页及“有成就之男士”第12版列有简历。
王以慈,男,1927年11月6日生,回族,上海人。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主任医师、室主任。195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后,从事骨伤神经科工作。以临床神经电生理(如肌电图,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及心电图等)验证中医手法、气功及中药等各型颈椎病、腰椎病、脊柱与内脏相关理论等的研究。于1987年10月10日为美国国家电子医学情报研究所接受为会员。1987年英国剑桥出版之“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第7卷第890页及“有成就之男士”第12版列有简历。
史济招,汉族,1918年生于北京,原籍江苏溧阳,现任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研究员。1941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解放后参加卫生部委托中国研究院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班。结业后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重点为肝病。 在临床科研方面,长期以来坚持从临床实践中选题,科研
熊昌源,男,(1946-―)湖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医骨科专家。1970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毕业留校后一直在附属医院骨科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个人的学术专长。在骨折治疗方面,对于有移位的骨折主张在弄清骨折移位机理的基础上,根据骨折复位的需要决定复位的手法,对骨折的移位
欧阳恒,男,(1939一)湖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中医外科专家。196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六年制本科。从事中医学院医疗系六年制本科。从事中医皮肤科临床工作四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先后参加了省内外乃至国外多种形式的医疗队活动。临床上主张应以明病为先;病症取舍以实用为原则;病症病论,注意发挥中医
尤松鑫,男,(1939―)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医内科专家。1964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理论联系实际,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收到较好效果。临床侧重中医心、肺、肝胆、脾胃系统疾病的诊治研究,经常诊治的疾病有: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
孙文学,男,(1939―)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主任医师。毕业于潍坊医学院。从事医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在骨伤的手法整复、内外兼治;筋伤的推拿手法,创伤骨科中的中西医结合,从事骨显微外科、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对传统的正骨八法进行深入研究,发展为整骨十法,其中的旋转按捏和钢针